首页

位置导航: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民生——记居民健康卡项目启动一年

来源:

访问:

2013-06-13 21:55

201231日,河南省、广东省佛山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辽宁省锦州市统一发放了首批居民健康卡,试点推行跨机构就医一卡通,自此拉开了居民健康卡在全国推广的大幕。居民健康卡启动发卡已经有1年的时间了,集中发卡、大型医疗机构发卡,以及零星办卡三种方式成为了居民健康卡发卡的主要形式,起到了广泛发卡的初步效果。纵观居民健康卡的推进,我们不难看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对该项目的落实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居民健康卡是国家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框架提出的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三级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卫生服务跨系统、跨机构、跨地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所必须依赖的个人信息基础载体,是计算机可识别的CPU卡。居民健康卡将集社保卡、新农合一卡通、医疗机构就诊卡于一身,记录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所有医疗信息。居民健康卡就是结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任务和要求,在本地开展居民健康卡建设试点;确保居民健康卡在卫生领域的通用及开放性,在保持主要功能、标准规范、密钥体系、管理主体都不变的前提下,鼓励与市民卡、金融卡等其他公共服务卡多卡合一,促进一卡多能,方便实用。

2012年,为优化就医流程,降低医疗费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原卫生部开始在全国推行居民健康卡项目建设,居民健康卡也被誉为惠民便民卡,它也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惠及民生的集中体现。2012年,随着居民健康卡发卡和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又在标准规范体系和密钥管理系统、产品备案工作和卡管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基础性建设的进展。原卫生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发行应用工作的通知》中确定了居民健康卡建设的目标要以新农合参合农民、新生儿(儿童)、职业病高危人群、无偿献血者等4个重点人群和大型医疗机构为突破口,到2015年底,使居民健康卡发卡率达到75%以上,初步实现跨机构、跨地区就医“一卡通”,到2020年,基本实现人人拥有居民健康卡。《通知》中规定,各地要结合当地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情况,大力推进参合农民居民健康卡的发行和推广工作。已发放新农合“一卡通”的地区,要有序衔接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合理利用前期投入和现有资源,逐步从新农合“一卡通”过渡到居民健康卡;未发放新农合“一卡通”的地区,要按照统一标准规范,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发卡形式,加快发放居民健康卡,同时满足新农合的功能需求。

居民健康卡建设的目的是实现患者持卡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都能实现一卡共通,这样的目的决定了各省内部的各级医疗机构之间,以及省与省之间、省与国家都要实现各级平台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仔细分析目前原卫生部设定的各地试点,无一不是区域平台信息化建设走在前列的省份和地区。

试点先行与标准保障

2011年原卫生部决定启动居民健康卡工作,原卫生部确定了居民健康卡的技术路线,研究制定了六大类十五项的标准规范。2012年3月1日,全国首批居民健康卡在河南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辽宁锦州市、广东佛山市同步举行发卡仪式。河南省是唯一的省级试点地区。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出席了河南省的首发仪式。

2012年5月28日,卫生部又批复河北、黑龙江、上海、江苏、山东、湖北、湖南、重庆、四川、陕西和新疆等11省(市)选择部分地区作为第二批居民健康卡建设试点。除已推广地区外,重庆、黑龙江、河北、湖南等地也列入了试点省区。另外,以参合农民、新生儿、职业病危害人群、无偿献血等四类重点人群和大型医疗机构发行应用居民健康卡为突破口的技术实施方案已经制订完成。2012年8月在武汉同济医院举行了大型卫生医疗机构居民健康卡的首发仪式的首发工作,由此拉开了大型医疗机构参与居民健康卡发卡的大幕。

随着居民健康卡的深入推进,在前期六大类十五项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与规范的基础之上,原卫生部修订完善了其中八项配套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补充制订了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等三项技术规范,编制了居民健康卡建设指南等五项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研究建立了居民健康卡产品检测与资质认证管理体系,确定了居民健康卡产品定点第三方检测机构,顺利启动了居民健康卡产品检测与资质备案工作,完成居民健康卡密钥管理系统及SIM卡系统建设,并通过了国家密钥局测试和安全性能审查,目前已经有10个省建立了省级密钥系统,并领取了省级的密钥。原卫生部在此基础之上建设完成了居民健康卡全国各密钥管理系统,并且通过了国密局组织的严格技术测试和安全性审查,正式生成了全国居民健康卡的各密钥。为了保证居民健康卡全国符合统一的标准,并且保证居民健康卡的产品质量,原卫生部开展了生产单位和产品备案工作,并对居民健康卡的关键设备进行生产单位资质审核。其目的是主要看该单位所具备的资质和它的生产能力、服务能力,并且对其产品质量通过国家级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针对此项工作原卫生部对五类产品进行了检测,包括芯片和芯片操作系统、成卡终端、密钥进行了检测,并已经将通过的产品目录在卫生部的网站上公布,每种产品都有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备案,供试点地区选择。

原卫生部还开展了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系统的建设,制定了卡管系统的基本工作规范、基本数据等标准规范,并且与湖北省的卡管系统进行了对接,实现了发卡数据和用卡数据的实时上传。在原卫生部专门设计建设的居民健康卡监控页面中,可以看到每月发卡或者每日发卡情况,甚至看到某个医疗机构的实时刷卡情况,包括:该卡在哪个科室刷的、费用类别是什么、刷了多少钱。

居民健康卡成效显著

2012年居民健康卡试点启动以来,原卫生部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关于推进居民健康卡的政策性文件,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加强居民健康卡的建设。原卫生部办公厅也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发行应用的通知》,原卫生部医管司印发了《大型医院发放使用居民健康卡实施方案》。

在居民健康卡的发行应用方面,两批共15个试点省市目前已经有8个省市在区域发卡范围内实现发卡,其他省市正在积极的筹备当中。与此同时,浙江、广西、天津等地正准备加入到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当中来,在大型医疗机构发卡方面也取得了创新性地进展。武汉同济医院和合作银行一起创新性地研制了自助发卡设备,实现了医院现场发卡,即办即用的良好效果。2013年1月,原卫生部办公厅和医管司在同济医院召开了大型医院发卡使用居民健康卡的现场推进会,确定了北京协和医院等13家大型医院作为首批医院发卡居民健康卡的试点。解放军总医院于3月也加入到了首批试点当中来。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以及中山大学湘雅医院都成功地实现居民健康卡在医院现场即发即用。与此同时,其他如北京协和医院等很多大医院也正在积极筹备此项工作。

从以上居民健康卡的发行情况看,原卫生部建立了针对不同技术条件、不同合作机构、不同发卡人群的多种发卡模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型医院现场发卡,由出资方和医院所在的省市卫生厅局联合发行,医院现场制卡,发卡对象就是来院的就诊患者;第二种方式是批量发卡,省市卫生厅局利用健康档案,或者是新农合信息,或是身份证信息批量制卡,并有组织地发放,其发放对象是城镇居民或者是参合的农民;第三种方式是零星申领,居民在社区或者是医院填表申办,制卡完成以后再来领取,其发卡对象是辖区内居民或者是来医院就诊的患者。

居民健康卡的卡片种类有多种形式,包括:单芯片、双芯片和一芯两用的双机面三种。单芯片是卫生机构信息的单芯片加上银行的磁条;双芯片是银行的磁条改为芯片;一芯两用的双机面是大型医院现场发卡的技术实现方式,它通过自助发卡机来自助办卡,持二代身份证来读取身份证的基本信息,通过银行联网完成身份核查,然后输入电话,设置银行帐户的密码,即完成办卡。

从居民健康卡的应用的模式看,实现了持卡可以直接在执行科室完成缴费、检查、治疗、取药、新农合费用结算等步骤,通过居民健康卡可以提供挂号、查询、打印等自助服务,并且实现了基于区域平台通过居民健康卡调阅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在金融应用方面,居民健康卡带有金融的借记卡账户,可以直接消费、支付、存款、转账,并且有金融快捷支付的应用。

从居民健康卡的应用效果看,有效地缓解了“三长一短”的问题,以武汉同济医院为例,该院的患者人均排队次数由4.3次降为1.4次。同时,患者通过健康卡预约挂号,可以实时扣费,降低了爽约率。

居民健康卡发展要加强平台建设

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曾在试点地区发卡仪式上表示:居民健康卡是联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以及国家、省、地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信息跨机构、跨地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所依托的个人信息基础载体。

卫计委在居民健康卡未来的发展中格外强调区域信息平台建设的核心作用和价值,明确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要加强国家省市三级平台的建设,发挥其资源整合,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的作用。

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涉及到网络应用和数据存储等技术领域,在关注信息引入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已有的数据的整合、挖掘和分析,提高数据的质量。与此同时,要实现跨省的居民健康卡应用,就要求省级的密钥卡管系统一定要和卡管系统、卡保实现对接,才能够实现跨省的居民健康卡应用。现在全国已有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10个省市不同程度建立了省级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在这些省市中就有很多是居民健康卡的试点地区,如:湖北省凭借省级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成果除了实现大型医疗机构与地区各级医院的健康卡信息互认,还在发卡试点地区制定了2013年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居民健康卡的信息共享。

卫计委在今后的居民健康卡发卡过程中也会将居民健康卡与各地区域平台紧密结合,在试点地区发卡之前会用专门的测试系统测试其居民健康卡是否可以达到卫计委的互联互通要求,是否可以和其他地区的居民健康卡系统实现互认与共享,只有通过测试的居民健康卡才能够批量发行。

四项未来推进策略

卫计委按照居民健康卡项目的未来规划,要求各地要以实现居民健康卡的便民惠民作为目标,推进居民健康卡的发行和应用,以加强参合农民、新生儿、职业病高位人群、无偿献血等四类重点人群,以及大型医疗机构发行使用居民健康卡为突破口,采取银行支持,社会资助,银医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的发行工作,要做好医疗卫生机构受理应用环境的改造工作,并纳入医改的目标任务。三级医院要逐步实现居民健康卡的受理和应用,各省市要加强居民健康卡省级密钥管理系统,及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系统的建设,已完成省级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系统的地区,要与户籍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实现发卡查充、注册管理和黑名单管理,为居民健康卡的发行应用工作做好技术支撑保障。

居民健康卡的推进策略之一是以参合农民、新生儿等重点人群和大型医疗机构为突破口。8亿参合农民覆盖了全国人口的60%以上,是居民健康卡的重要发卡群体。新生儿是全生命周期的一个起点,从新生儿起发放居民健康卡可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逐年积累可以覆盖更多的人群。医院是居民健康卡应用的主体,在医院发卡用卡,即办即用,不但方便快捷,而且效果很明显。同时大型医院对周边的医疗机构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所以抓住重点人群和医院是居民健康卡推进的重点,卫计委将在未来对有关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推进策略之二是以医疗卫生机构应用为重点,以应用促发行,实现全国就诊一卡通用。居民健康卡发出以后,“有没有地方用”、“好不好用”是影响健康卡持续发行的重要因素,应在医院基层机构、CDC妇幼保健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中广泛部署受理健康卡的应用环境,同时还要不断挖掘健康卡应用的价值,附加在健康卡上的应用越多,它的附加价值就越高,老百姓就更愿意持有它。

推进策略之三是以政府主导,多方筹资,借金融IC卡迁移之力,促进卫生金融共同发展。居民健康卡的发行资金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和商业银行合作,一方面卫生和金融可以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另一方面也解决居民健康卡发行资金的问题和商业银行由磁条卡向金融IC卡迁移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各商业银行在2015年前完成向IC卡的迁移,而且又刚刚在2月份正式发布了金融IC卡的PBOC3.0规范,其主要是增加跨行业多应用标准,这也是金融IC卡未来的发展方向。

推进策略之四是多种发行和管理模式共同发展。居民健康卡仍将坚持在一个区域性的组织内集中发行和大型医疗机构内发行。与此同时,还可以和商业银行合作,以银行作为发卡主体,在银行网点发行。

未来两大重点领域

居民健康卡发卡下一步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大型医院,原卫生部医管司在《关于印发在大型医院发放使用居民健康卡实施方案》中要求,2013年6月底之前,13家部属管大医院要完成居民健康卡的发放应用工作。卫计委将在下半年增加10所部属管医院和10所省级三甲医院,实现各个试点省至少要有一所以上大型医院发放应用居民健康卡。2014年要在试点省所有的三甲医院全面推开居民健康卡,实现就诊一卡通用。

发卡的重点领域之二是区域整体。区域整体发卡能够快速铺开,快速覆盖持卡人群。截至目前,这种方式仍然是快速提高持卡率最有效的方式。

卫计委目前已经根据2013年各个试点上报的计划发卡量,参考各个试点地区20%的人口数量和试点地区的一个经济条件和基础条件,制订了2013年的发卡任务量,任务量制定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达到快速增加发卡量的效果。

来源:《e医疗》2013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