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栏目倾注了编辑、记者最多的心血和汗水。每每完成一期专题的制作,编辑们总会有些新的感悟和思考。借用“编辑手记”,愿与大家分享。也欢迎大家在微博上与我们互动:http://weibo.com/ehcyang。
进入信息时代,代表身份与财富的标志大多已化为各类卡片。一方面,随着身边的卡片越来越多,“一卡通”成为以便利至上的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另一方面,随着与个人相关的信息数据不断增长,“一卡通”也为数据汇集与交叉使用提供了载体。“居民健康卡”项目便是在这一潮流中被提出的。
全国居民健康卡项目在2011年启动,自从居民健康卡的消息放出,“医疗服务一卡通”的理想就伴随着试点地区陆续发卡的报道见诸各类媒体。
理想之“完美”
“除了平时可以当银行卡使用,还能为百姓带来更便捷的就医体验。有了加载金融功能的健康卡,患者就医可以像刷银行卡一样方便,而且能在全国安装有终端设备的医院通用。”在健康卡发卡试点地区的发布仪式报道中,往往对居民健康卡有如此介绍。
这样的设想也是广大百姓所向往的:患者使用居民健康卡在自助终端或网络平台进行就诊挂号和预约,而医生接过居民健康卡就可以轻松调阅患者的健康信息、诊疗信息、检查信息,就诊结束后使用居民健康卡直接进行检查项目和药物的费用结算。
各地医疗管理部门甚至希望,居民健康卡能带来像银行卡一样便捷的服务,不但可以完成日常的存取转汇功能,还可以通过网络提供自主化的健康档案信息查询与管理,将健康掌握在每位持卡者自己手里。
现实之“残缺”
然而,居民健康卡目前在全国的应用情况却参差不齐。据了解,一些地区虽然也按照要求完成了居民健康卡的发卡工作,但已发放的卡片欠缺实际使用价值:这些卡片或者没有规范统一的卡片管理模式,出现发卡混乱、重复发卡;或者没有依托区域信息平台将健康档案串联,不能实现健康信息的传递和存储;又或者没有结合银行的金融功能,无法实现医疗费用结算。
不仅居民健康卡目前的功能有限,其所宣称的“一卡走遍全国”目前看来也暂时无法实现。现在拥有居民健康卡终端设备的医疗机构还局限在试点地区的少数医院,健康档案、身份信息的共享在跨地区、跨医疗机构的应用中能达到何种程度,还没能通过实际使用来检验。
居民健康卡应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把工作重点由发卡转向功能完善。正如某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所表示的一样:“发放居民健康卡仅仅是这项工作的开始,更重要的是下一步让群众能用得上、用得好,方便居民享受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让理想照进现实
的确,居民健康卡工作只是国家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框架中的一个工具。在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三级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卫生服务跨系统、跨机构、跨地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工程还未建设完成时,居民健康卡的应用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一位业内人士将卫生信息化的项目建设比作建房子,而居民健康卡则比作房子的钥匙。“当人们拿到钥匙的时候,都认为有房子才会有钥匙的。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只是拿到了‘钥匙’,‘房子’还在描绘之中,只能拿着‘钥匙’摆弄。”
迎击如此尖刻嘲讽的最好方式是投入足够的精力进行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令所有人感到欣慰的是,许多地区正在努力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不断缩小,以区域信息平台支撑居民健康卡的应用。
在本次专题案例采访中,记者有幸深入了解了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处于领先行列的两座城市。 连云港市早在2007年就制定出台了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规划,在居民健康卡推出之前,就基本完成了卫生信息平台的构建,因此居民健康卡在连云港市的应用一蹴而就 。佛山市也在2011年开始筹建“市民数字健康服务网建设和维护”项目,经过不到两年的建设,“佛山智能健康网”不断完善,目前已将多项卫生服务功能与居民健康卡相连接,并通过网络管理平台,挖掘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实现门诊量统计、检查结果统计、诊断结果统计等信息,辅助疾病监测控制。
很多其他地区也正在或计划在居民健康卡的功能应用方面投入更大的力度,以响应国家居民健康卡“以应用促发行”的建设号召。正如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居民健康卡处负责人在近期所表示的一样:“居民健康卡发出后,应用数量与应用效果是影响健康卡持续发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未来的推进策略中,要以医疗卫生机构应用为重点,实现全国就诊一卡通用。”而构建信息平台正是让这一理想步入现实的路径。
来源:《e医疗》2013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