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发表在《npj Flexible Electronics》上的一项突破性研究,展示了一种新型的超声成像系统,由来自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和荷兰应用科学研究组织等团队完成,该系统巧妙地融合了柔性电子、低功耗芯片设计和前端数据压缩技术,一举攻克了长期阻碍可穿戴超声设备走向实用的三大“拦路虎”:如蛛网般复杂的内部连接、无法承受的电池功耗以及海啸般的数据传输量。
该研究旨在开发可穿戴的柔性超声贴片,以实现对人体内部器官的连续、居家监测。要将这一愿景扩展到能够覆盖如心脏等大面积器官(例如数十平方厘米)时,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1.稳定低温致冷连接复杂性 (Interconnect Density): 大面积、高密度的换能器阵列(文中估算在50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可能集成约15万个元件)导致其与硅基读出芯片之间的连接数量巨大。这使得贴片的制造极其复杂、昂贵,且难以保持其柔性。
2.前端功耗高 (High Front-end Power Consumption):大量的模拟前端电路在工作时需要消耗显著的能量,这对依赖电池供电的可穿戴设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会严重影响其续航能力。
3.数据传输量巨大 (Data Communication Demands): 超声成像会产生海量数据(根据文中的估算,一个15万元件的阵列,若以10比特(bit)的精度和32MS/s的速度采样,瞬时数据率可高达48 Tb/s)。这给无线数据传输带来了巨大压力,进一步增加了设备的功耗和对电池容量的要求。
“我们的核心思想,是在柔性基板上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以减轻后端处理芯片的负担,”该论文的第一作者Martijn Timmermans在邮件中解释道。
图1:超声系统原型。(a) 超声原型机实物图。(b) 超声换能器特写。(c) 4×8-1 多路复用器柔性电路板弯曲状态及复用器电路特写。(d) 集成AFE与ADC的硅芯片显微图像。(e) 接收器(RX)电子模块框图。(f) 完整系统实现框图。
为应对上述挑战,该研究团队提出并验证了一个集成了多项创新的超声成像系统原型,其核心创新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次将柔性超声换能器与基于非晶铟镓锌氧化物(a-IGZO)的柔性薄膜晶体管(TFT)多路复用器集成在一起。TFT多路复用器如同一个“数据立交桥”,能将大量的换能器信号通路合并成少数几条,从而将连接到后端硅芯片的接口数量减少了8倍。这一方案不仅解决了连接难题,还因为TFT技术本身适合大面积、低成本制造在柔性基板上,为未来大面积柔性超声贴片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
设计了一种新颖的功率自适应前端电路。该电路的核心——跨阻放大器(TIA)——能够根据所需探测信号的强弱动态调整自身功耗。例如,在探测来自远距离组织的微弱回波时,电路会暂时切换到“低噪声”高功耗模式以确保信号质量;而在其他时间则维持在较低功耗状态。这种智能调节使得前端电路的功耗降低了42%。
采用了一种创新的“对数-增量”(log-delta)模数转换器(ADC)。传统ADC需要用至少10个比特来记录每个采样点的数据,而该新型ADC通过在芯片上直接进行对数压缩、包络检波和增量编码等处理,仅用2个比特就能有效描述超声信号,从而将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减少了五倍,极大地降低了数据传输的功耗。
在一个水箱中,这个系统原型成功地对三根细小的铜丝进行了清晰成像,验证了其设计的有效性。
图2:系统性能。(a) 平面波发射的完整瞬态超声回波响应(通过对数增量ADC输出解码获得)。(b) 铜线反射信号的放大视图。(c) 使用平面波成像采集的B模式图像。(d) 功耗分解,对比传统实现方案与采用所提出技术的单通道功耗。
尽管目前该原型还需在人体和真实应用场景下进行更多测试,例如评估其在弯曲状态下的性能稳定性,并进一步向能够实现3D成像的二维阵列扩展,但它所展示的潜力是毋庸置疑的。
这项研究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成功,它更预示着一场医疗监测领域的范式转移:从偶发的、在特定地点(医院)进行的检测,转向连续的、在自然生活状态下(家庭)进行的监测。这将为慢性病管理、高危孕妇监护、以及重症康复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最终有望降低医疗成本,并改善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
[1] Timmermans, M., van Oosterhout, K., Fattori, M. et al. An ultrasound imaging system exploiting transducers and multiplexers on a flexible substrate together with a log-delta CMOS ADC. npj Flex Electron 9, 104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28-025-004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