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位置导航: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徐州医科大学学子走访抗战老兵,红色精神赓续民族基因

来源:

访问:

2018-07-20 11:41

图为医学信息学院实践团队合影

为重温抗日战争峥嵘岁月,追忆抗战历史,徐州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院“互联网+理想信念”社会实践宣讲调研团于7月16日赴徐州市黄山第二干休所探访革命老兵,聆听老兵讲述革命故事,缅怀抗战先驱英雄事迹。透过老兵的言语,我们进一步触碰到有血有肉的艰辛抗战史,让新一代年轻人跨越时空深刻感受革命前辈们保家卫国的坚定信仰。

图为任宝璋老兵给实践团讲抗战经历

一位老兵,半生戎马,一生传奇

任宝璋,男,1927年生,河北白洋淀人,现年91岁。1944年参军入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大小战役上百场。历任指导员,作训科参谋,六十八军司令部防化学兵主任,副团长,团长等职务。

图为任宝璋老兵28岁授衔摄影

“老兵虽已年过九旬,但仍精神矍铄,交谈起来咬字清楚,思路清晰,温馨的话语,和蔼的笑容让人倍感亲切。”在访谈结束后团队老师郭艳书记如是说。

任宝璋老兵在和我们讲述这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时,表情肃穆,面部肌肉随之抽搐,陷入对革命战争的回忆“中国古话:‘杀父之仇不得不报’。因为父亲和祖父同时被日本法西斯杀害,我就立志参军把日本法西斯赶出中国。”这是任宝璋老兵走上革命道路的初衷。谈及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行径,老人不禁义愤填膺,颤抖着攥紧了拳头。

图为任宝璋老兵的战争笔记

最神秘的任务,最忠诚的战士

任宝璋老兵回顾自己的一生,曾一行人一同参军入伍,但最终唯有他一人从战场上归来。“抗战的时候,我见证过尸体积成山,看到过战友在我面前倒下,从没想过会有现在安逸的生活。”回忆起一同奋战过的战友,老兵的双眸不经有些湿润,声音也愈发哽咽,断断续续的言语间包含着对战友深深的思念。

“我虽没有在战场上为国献身,但总想着要为国家强盛做点事。”老兵所谓的“做点事”就是瞒着一家老少参加了绝密的罗布泊核试验,为保证实验的绝密性,只向相关领导汇报,其余一切人均未透露只言片语,对家人也只说了句:“我要去出差去。”老兵保守这个秘密数十年,即便面对周边人的闲言碎语,依旧未曾泄露过一言半语。

当时,身为防化处处长的任宝璋老兵负责测量爆炸范围、实践和其他多项高精度指标,“为稳定军心,对下级只传达任务,大多数参加的战士最多也只隐约知晓将执行一次核试验任务。能参与这项绝密任务是我的荣幸!”老兵言语间充满了能参与这样有益于国家、社会的绝密任务的骄傲与自豪。

图为任宝璋老兵病后亲手所写遗体捐赠书

生前为国冲锋陷阵,愿身后做“最后馈赠”

任宝璋老兵说,2012年签署了捐献遗体志愿书,日后将遗体捐献给徐州医科大学,完成人生中的“最后馈赠”,为这个国家、社会做最后的贡献。老兵特为此写下《转变观念,变废为宝》一文,文中写到:“转变观念,变废为宝,非常简单,谁到可以做到!”、“我有幸活到今天,战场上没有为国捐躯。为能有机会献身给人民而感到荣幸与自豪,避免污染空气、浪费,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减少许许多多的麻烦,何乐而不为。”

图为任宝璋老兵志愿捐献遗体纪念证

志愿者捐献遗体纪念证上印着:“生前为社会奉献爱心,身后为人类造福捐躯”,背景是一片高耸的森林。老兵就像是一颗苍天大树,生前为百姓遮阳避雨,身后愿为柴为柱生火筑房。

保家卫国、为国献身是老人一生的信念,字句间都是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在任宝璋老兵心中,释放自己的能量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是一种无上荣耀,是一种光荣使命,是坚定的信仰。老兵的这种捐献遗体的大爱精神和超前的思想觉悟让实践团队的每一位师生都心生敬意。

“抗日战争已过去70余年,当年浴血沙场的战士都早已年迈,现在抗战老一辈人给我们描述的任何细节,都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资料,让我们心中的历史有了灵魂!英雄已老,但初心不改!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探访结束后,团队老师郭艳有感而发。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强盛的中国建筑在革命先烈的鲜血和身躯之上。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繁荣昌盛就是对革命先辈们最好的慰藉。

图为离别时刻任宝璋老兵表示新一代青年寄予厚望